四 草 野 生 動 物 保 護 區

成立時間:民國83年11月30日
面  積:515.1公頃
地理位置: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溪東南,西濱公路西南,鹽水溪以北,保護區南面緊臨鎮海國小及鎮海古砲台。
主要保育對象:保護珍貴溼地、特有之欖李林相,並復育已被破壞之紅樹林生育地及其鳥類。

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分為三大區:
1.濱海公路與顯草街交會口南側:此區為高蹺
的繁殖區,面積50公頃。
2.鹽水溪河口東岸區:此區為水鳥保護區,面積335.1公頃。
3.鹿耳門溪河口西岸區:此區主要是保護溼地、海岸植物及現存的鳥類,面積130公頃。


氣 溫:年平均氣溫約為23℃,每年最低溫發生於1、2月間,月平均氣溫約17℃;最高溫在6、7、8月間,約為29℃左右。

雨 量:本區年雨量約1,500公釐左右,一年中主要的降雨集中在6、7、8月,並佔全年降雨量的63.33%。 3.集水區:鹽水溪流域。

交 通︰可由台南市區經新台17線省道到達。


四草因為過去盛產一種 「草海桐」 而得名,古名亦稱「北汕尾」 (位於安平北方台江外海鹿耳門之南) 或「南汕」 (安平及七鯤鯓列島統稱),原先是內海,後來因為臺江的泥沙淤積成四個湖泊,湖中長滿了草,所以叫做四草湖,後來草湖漸漸淤積成了溼地,也就被簡稱為四草。淤積的溼地地再被開發為鹽場,是一塊帶有鹽分的溼地環境,周圍為養殖魚塭,每年有不少候鳥來此度冬,並作為遷移時補充體力的休息站,成為亞洲、澳洲候鳥的中繼站。由於四草的生態環境特殊,被列為台灣四大溼地之一,台南市政府於民國83年11月30日公告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為515.1公頃,內有鹽田、水道、運河、溝渠,河口沙洲的潮間帶,皆可供水鳥棲息與覓食。

  四草地區原為淤積而成的海埔新生地,目前為本省重要的溼地。溼地介於水域及陸域之間,為水鳥、岸鳥等許多鳥類繁殖、覓食或遷徙度冬的活動場所,溼地並孕育了適應力強的動、植物,具有較高的生產力,魚蝦、貝類與底棲生物豐富,可供作鳥類的食物來源,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在四草濕地中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鹹水吳郭魚是中主要的生態。

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鳥類超過160種,以候鳥的種類及數量最多,其中有21種瀕臨絕種、稀有的鳥類,如:黑面琵鷺、高蹺反嘴等,候鳥約佔75%,其餘為留鳥。每年9月∼11月為水鳥大量南下的遷移期;過境的候鳥在這裡暫駐、覓食,部份的候鳥在此過冬。到了翌年3月下旬∼5月中旬,候鳥才北返遷移。四草地區被認為擁有台灣地區最大高蹺繁殖族群,其繁殖高峰期約在5月與6月,偏好選擇隆起之土堆且有適當植被覆蓋處築巢。

四草保有的溼地狀態,除了孕育豐富的鳥類資源外,還有百 餘種的植物。有許多鹽田,因海岸線西移而無法晒鹽,因而附近的水域長滿紅樹林,包括紅海欖、欖李及海茄苳,另外還有一些鹽生性 水草。每年9、10月鹽田池水放乾,淺水期間可提供鳥類更多的食物。

四草大眾廟後方排水道的紅樹林區,過去曾是全台最集中的欖李純林,台灣省政府曾在民國七十七年將這條水道劃為紅樹林保護區, 是台南市最佳的紅樹林自然觀察區,在不到兩百公尺的水道旁,分佈著三種紅樹林植物:最多的海茄苳,次為最耐鹽的欖李,紅海欖只有幾棵 ,在這三種紅樹林植物區與步道間,有水泥護欄圍著。 觀察四草紅樹林,可以先從大眾廟後方的小坡上瀏覽全區,俯瞰紅樹林的樹冠層,並能清楚的看見紅樹林間活動 的鳥類;紅樹林保護區的魚塭的紅樹林潮溝可以看見招潮蟹有六種,在紅樹林蔭下的可以見到三角、紅豆、窄招潮等,雖然只有四科22種,但是卻相當集中,在大眾廟東邊的水道中還可以看到彈塗魚。


九十年度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生態空間經營管理
1、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
2、特殊生態區永續利用-建設七股成為國際級的生態保育基地(台南市部分)

 

 

四 鯤 身 紅 樹 林

在這裡可以看到稀有的紅海欖

台灣目前存活的紅樹林樹種中,紅海欖是數目最少、生育地最侷限的。四鯤鯓是台灣紅海欖分布最多的地點,另一較為集中的地方是台南安平區的億載金城後方河道。

四鯤鯓位於台南市南區海邊鄰近安平工業區,可經由台十七號公路(中華西路)接鯤鯓路往前走約1公里即抵達位於2號橋與3號橋間的觀察區。

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大片高大的紅海欖海茄苳分布在鯤鯓湖的水道及魚塭兩旁,其中還可以看到一些欖李分布其中。來到這裡最好的觀察時間是下午,這時候陽光西斜剛好照在紅樹林上。原本紅樹林環境會受漲退潮影響,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生態,但是在3號橋附近漲潮時潮水淹沒排水溝的高度不高,不會受到潮汐的影響。如果再沿潮溝往南至舊台17號公路八號橋及九號橋,則是紅海欖主要生長地。

排水道的軟泥大多都被紅樹林所據生,棲息的螃蟹有摺痕相手蟹。狹窄的土堤上可以見到兇狠圓軸蟹所挖出的洞穴,還有一些紅樹林常見的伴生植物,如︰狗尾草孟仁草…等。

 

 

紅 樹 林 植 物

「紅樹林」泛指生長在熱帶海岸河口潮間帶上泥攤環境的樹木。由於這樣的環境氣溫變動小,土壤受潮汐影響而含鹽度高、易淹水,含氧量低但富含有機營養,一般的植物無法生長。在台灣目前只剩下四種紅樹林植物,在西部地區許多縣市都有紅樹林,除了水筆仔生長在北部外,以台南地區擁有的種類與數量最多,有海茄苳、欖李、紅海欖。

[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馬鞭草科(Verbenaceae),是台南地區數量最多的紅樹林植物,常見的護堤及防風樹種,常見於海邊潟湖、魚塭堤岸、排水溝岸。樹型頗似榕樹,最大的特色就是棒狀呼吸根是由地下橫行的根系垂直發展,由土中伸出與空氣接觸,這是因應缺氧沼澤所發展出的另一種特殊根系,非常利於氧氣與水分的吸收。葉片對生,比紅海欖小但比欖李大,表面油亮可防止水分蒸發,葉背有絨毛呈灰綠色,具有排鹽的功能。六、七月是開花期,盛開的橘色小花兩兩對生,花瓣有四枚,帶著濃冽香氣,花型比紅海欖及欖李小;果實為朔果,廣橢圓形狀如蠶豆,有隱性胎生現象,在十二月左右成熟。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四鯤鯓都可看到它們的蹤跡。


(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是台灣目前紅樹林植物中最耐鹽的樹種,目前僅存四千餘棵,主要分布在台南曾文溪南岸至四草的堤岸、溝渠邊。呼吸根是橫向生長,像膝蓋狀彎曲並露出地表,它的通氣組織很發達,在表皮滿佈皮孔以便空氣進出。葉片互生,葉型比紅海欖及海茄苳小,肉質較厚可保存更多的水份,狀似烏魚子。欖李的花期有兩次,以五月到七月為主,另一次在十月到十一月,花瓣有五枚,為極佳的蜜源植物;果實是核果,是台灣僅存四種紅樹林植物中成熟最快的樹種。外果皮具海綿組織,有助於水力傳播。台灣的欖李開白色花,婆羅洲則有另一種葉型較大、開紅色花的欖李。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中的蔡姑娘廟附近有較大的欖李族群。


(Rhizophora stylosa Griff.)
紅樹科(Rhizophoraceae),是數量最少的一種,現在僅存一千餘棵,以台南四草與四鯤鯓一帶為主要生育區。紅樹欖是台灣最典型的熱帶紅樹林樹種,為胎生苗植物,是除了水筆仔之外,另一種可胎生的植物,已名列瀕臨滅絕植物 。葉子對生,葉型比海茄苳及欖李大,葉片前端有一個芒狀凸尖,葉質具光澤。氣根自樹身長出下垂,伸入土中,成為支柱根;支持根亦是呼吸根。紅樹欖的花期集中在七月,淺黃色的花瓣和花萼各四片。果實呈圓錐形,會伸出像筆一樣的胎生苗,外表佈滿了皮孔明顯,且有一粒一粒的顆粒,長度比水筆仔長上一倍,可達五十公分,紅樹欖的胎生苗發育期要一年多,所以在開花的同時,去年的胎生苗還在母株上,直到七至九月才獨立漂流。


(Kandelia candel Druce.)
紅樹科(Rhizophoraceae),以台北淡水河流域為分布重心,包括關渡、竹圍、挖仔尾、社子等河岸地區。通常以純林的形態出現,竹圍紅樹林保護區是目前台灣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更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水筆仔純林。水筆仔的樹幹基部呈板狀形態,綿密的呼吸根側分出來後,再深入軟泥中,也是支持根。葉子對生,光滑油亮且厚厚的葉子可以保存更多水份。集中於七至八月開花,白色的花,花萼有五片。像筆一樣的胎生苗,由圓錐形的果實中伸出,且外表沒有像紅樹欖的胎生苗一粒一 粒的顆粒,胎生苗發育期比較短,大概七、八個月左右會成熟(約於四月份成熟)。


(Scaevola sericea Vahl.)
海草桐科(Goodeniaceae),常綠灌木,大多分布在海岸第一道灌叢,為典型的海濱植物;葉子呈半圓筒狀叢生枝端;花白色帶粉紅,花瓣五片,花型呈半圓;果實成熟為白色。四草早期長滿了草海桐,但是如今只能在大眾廟旁的水道可看見。


 

 

溼 地 常 見 生 物

溼地介於水域及陸域之間,為水鳥、岸鳥等許多鳥類繁殖、覓食或遷徙度冬的活動場所;更因為陽光可直透水底,水中藻類、浮游生物滋生,魚蝦 、貝類與底棲生物豐富,孕育了適應力強且具有高生產力的動、植物,可供作鳥類的食物來源。

(Himantopus)
鷸形目反嘴, 身長約23公分,為過境冬候鳥。體色黑白配,細長而紅色像是踩高蹺的腳是它的特色,棲息於魚塭、沙洲、鹽田、沼澤等溼地。大多在淺水的溼地環境覓食,覓食方式是以長嘴向下刺啄的方式取食;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規劃一塊高蹺鴴的繁殖區來保護它們。


(Recurvirostra avosetta)
鷸形目反嘴鴴科, 身長約42公分,為稀有的過境冬候鳥。體色黑白配,細長而上翹的嘴是它的特色,棲息於魚塭、沙洲、鹽田、沼澤等溼地。大多在淺水的溼地環境覓食,覓食方式是嘴部微張在水中來回掃動捕食。台灣族群為約有300餘隻。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鷸形目鴴科,身長15公分,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主客之一,多為冬候鳥,但也有少數留鳥。短嘴,背部羽毛為淺褐色,通常棲息於溼地環境中較不積水的沙洲、鹽田、沼澤等淺灘。由於腳短不利於涉水,但奔跑速度快,常於泥灘上留有無數腳印,又名千(足)鳥。


(Platalea minor)
鸛形目朱鷺科, 身長約74公分,為過境冬候鳥,現時全球僅餘約六百隻的黑面琵鷺。像黑色琵琶的嘴長長的、扁平的,全身是雪白的,腳是黑色。大多生活在海岸附近、河口和沙洲等淺水地帶,每年冬天來台時。覓食時,用像琵琶的嘴左右擺動,捕捉水中生物;不喜歡被干擾,如被干擾,則會另覓他處渡冬。


(Egrtta alba)
鸛形目鷺科,身長約90公分,為過境冬候鳥。全身白色,嘴部黃色,腳黑色。脖子很長,脖子呈誇張的S狀,飛翔時拍翅速度緩慢。繁殖於北方的沼澤地、濕地之樹林上。安南區四草及濱海公路有大群聚集。


(Egretta garzetta)
鸛形目鷺科,身長約61公分,俗稱「白翎鷥」,極普遍留鳥。全身白色,嘴黑色,腳黑色,腳趾黃色。常與夜鷺、牛背鷺集體營巢繁殖,常會高舉脖子,張開雙翅發出粗啞吼聲爭地盤。常出現於低海拔以下之池塘、魚塭。安南區顯宮的台南鹽場及城西木麻黃樹林有二處繁殖區。


(Tringa totanus)
形目科,身長約28公分,普遍留鳥,腳長而呈紅色,嘴黑色較粗短而基部亦呈紅色嘴,夏羽胸部有縱斑。棲息於河口、鹽田、沼澤地帶。繁殖於華北、東北、西伯利亞等地區。安南區四草動物保護區內普遍分布。



全世界已知的招潮蟹共有六十二種。由於紅樹林間海水漲潮退潮的水流交替,衍生林下豐富的動植物 ,其中招潮蟹是最活潑的族群,地洞是招潮蟹生活的中心。在四草溼地以網紋招潮蟹的數量最多。
兇狠圓軸蟹︰陸棲性,鰓部較為發達,因此多分布在沙岸地形,常在木麻黃根部處築巢穴



(Perio- phthalmus cantonensis)
潮退時,在水邊附近常有牠們的足跡,主要以昆蟲為食。體色呈深灰褐色或綠色,身上有幾顆較深色的斑點或幾條斜紋。彈塗魚有一雙鼓凸的大眼睛,長在頭頂上;牠們有兩片背鰭,能夠像船帆似的升降。彈塗魚的胸鰭肌肉結實,能在淤泥表面彈跳自如。彈塗魚的腹鰭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吸盤,因此牠可以攀附在紅樹林的莖部和支柱根上。在水中,這些鰭的作用就跟其他魚的鰭一樣,可以正常地游動。

 

 
 
紅樹林復育

forest2.gif (2032 bytes)
紅樹林復育 南縣沿海北起八掌溪口,南至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風浪較小,浮洲、湖、河口沼澤地特多,且河流排水溝經過嘉南沖積平原,緩緩攜帶大量泥沙在河口沿海淤積,形成海汕洲、王爺港沙洲、南王爺港沙洲、青山港沙洲、網仔寮洲、頂頭額沙洲和北門潟湖區、七股潟湖區及河口沼澤地,因此成為紅樹林落腳繁衍的好地方。
  據文獻記載台灣紅樹林植物有三科六屬六種,即紅樹林科的水筆仔、五梨跤、紅茄苳、細蕊紅樹;馬鞭草科的海茄苳及使君子科的欖李•其中細蕊紅樹與紅茄苳在台灣已不存在,惟紅蕊紅樹已有民間業者進行復育;而台南縣的紅樹林樹種有海茄苳、水筆仔、欖李,近年來更以人工復育方式,種植了五梨跤。
  至於分布情形在北門鄉生長於急水溪口的淺沼泥地,面積約二十公頃,樹種為海茄苳、水筆仔;將軍鄉生長於將軍溪口,兩岸面積一點八公頃,樹種為水筆仔、海茄苳;七股鄉生長於海寮港及海埔地魚塭內路溝岸曾文溪口粘沼泥地,散生五公頃海茄苳、欖李等。
  另縣府人工復育的紅樹林則自八十四年起,復育的種苗來自於野外採取種子自行培育栽植,至今培育並栽植的有北門鄉雙春紅樹林,棲地六萬二千株,栽植面積約六公頃,復育情形相當好,已營造南縣處新的紅樹林生態區,招引招潮蟹、貝類等紅樹林伴生動物生長。縣府每年仍將繼續以人工復育方式,栽植紅樹林,期能讓國寶級的紅樹林,為南縣沿海地區營造最自然的生態環境。

 

 

        [南化鄉] 生態保育--台灣彌猴      
 
 
 

Cy_ball-2.gif (967 bytes)台灣獼猴棲息地
  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的一種猴類,在日本,大陸雖然也產獼猴,但是種類和外型都不大一樣。台灣獼猴有個圓而扁的頭,淡紅色的臉上不生毛,長尾巴約占體長的三分之二。雄猴的體型較大,毛色也比較深。
台灣獼猴的交配是女追男的局面,在每年十月到一月交配期間,雌猴會主動親近猴王,為牠理毛,以示好感。懷孕半年後,小猴子就出生了。母猴在小猴子完全成長前,都寸步不移地看顧著,別人休想從牠身邊奪走。台灣獼猴的族群大小不等,但大多以十幾隻為一群。猴群中以雌猴及其子女為核心,猴王則高高在上,每天豎著尾巴走來走去。若有成年公猴也敢在猴王面前豎尾巴,就表示牠要向猴王挑戰。猴群的階級意識十分強烈,勝者為王,敗者就只得四處流浪了。 台灣獼猴不論是覓食、理毛、交配、打架,甚至睡覺,都可在樹上進行。遇有敵人侵犯,便會用力搖動樹枝以警告大家。
本種在台灣低海拔至三千公尺左右山區,人為干擾叫少地區接有分布,近年來全島族群數量略有增加趨勢。台南縣東山鄉青山村、南化東和村及南化水庫附近都曾有猴群出沒的蹤跡。

獼猴2.JPG (18267 bytes) 獼猴1.JPG (18267 bytes)

 


      [白河鎮] 生態保育--螢火蟲      
 
 
 

水生螢火蟲黃緣螢

陸生螢火蟲山窗螢

螢火蟲簡介
  
螢火蟲屬於鞘翅目,螢科昆蟲;是一種既神秘而又有趣的小昆蟲,每年四~六月份、七~九月份及十~十二月份,為本省螢火蟲羽化時間,亦即成蟲的大發生期。夜晚在野外看到一盞盞小燈籠於空中飛舞時,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也因此螢火蟲成為詩人墨客的好題材,難怪唐朝杜牧於「秋夜」如此描述: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


螢火蟲種類
  
本省現有的螢火蟲種類繁多,大約有12屬50多種左右;在台南縣目前已記錄的7屬15種螢火蟲。通常我們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加以區分為:幼蟲水生型、幼蟲半水生型及幼蟲陸生型螢火蟲等三類,台南縣目前發現螢火蟲中,已知有二種幼蟲水生螢火蟲黃緣螢及黃胸黑翅螢,其餘為陸生型,較常見有台灣窗螢、黑翅螢等。

螢火蟲一生
  
螢火蟲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牠們的一生包括「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一般我們在夜裡所看到在飛的個體,都是屬於「成蟲」的階段。而在螢火蟲的四個階段中,只有在幼蟲期,蟲體會因為蛻皮而體形增大。其他的三個階段,蟲體則不會再長大。在螢火蟲的整個世代中,不只是我們常見在飛舞的成蟲會發光;連卵、幼蟲、蛹等階段的個體也都會發出淡淡螢光。

螢火蟲的復育
  
一般來講,螢火蟲比較偏好濕度高,沒有化學污染及嚴重光害的地區。因此只要先營造好上述條件的環境,再野放螢火蟲種源即可進行復育工作,另假如原地方尚有部分螢火蟲,則不建議另野放幼蟲,只要環境好,則其族群即會慢慢恢復。目前台南縣政府已大力推動復育工作,較有成效為白河崎內社區,當地有民宿,住宿者社區義工即會安排賞螢活動,另走馬瀨農場、虎頭埤及部份社區都正進行復育中。

   生態旅遊目前正逐漸受大眾所喜愛,所以如能將螢火蟲復育成功,並善加運用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可以保有優良的環境品質,也可以充份展現出本區獨特的觀光題材。

白河崎內螢火蟲復育區

 


      [七股鄉] 生態保育--黑面琵鷺保護區      
 
 
 

一、前言
  曾文溪為本省南部第二大河川﹐僅次於高屏溪﹐其發源於阿里山山脈,全長138公里﹐流經嘉義縣、台南縣市,重要支流之一的菜寮溪揭露了左鎮古生物化石的奧秘,向西奔流後通過國聖大橋﹐於台南縣七股鄉入海。

  曾文溪口由於其沿岸海流主要向北,因此北向的沙積發達,長久沖積形成的沙洲與廣闊的海埔新生地,造就了豐富的河口生態體系,也吸引無數的野生鳥類聚集。民國七十二至七十六年政府於曾文溪水口岸採「圍堤凅土」方式圍築面積827公頃之覆地,土地於八十年一月三日登記為縣府所有並預定開發為七股工業區預定地,本開發案則因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結論尚有事項待釐清而撤銷。曾文溪口所形成之沖積扇,由於底棲及浮游生物豐富而成為吸引候鳥停棲的廣大棲地,而瀕臨絕種的野生鳥類黑面琵鷺,則是本區最引人注目的驕客,除此之外,河口豐富的魚蝦、螃蟹更是漁民謀生的處所,目前縣政府已於本區規劃約707公頃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及300公傾黑面琵鷺保護區,以保護此豐富的生態資源。



二、黑面琵鷺相關保護工作
  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屬朱鷺科的稀有大型涉禽, 目前只有在亞洲東部才能發現其蹤跡。其體長約74公分。外型最大的特徵是扁平如匙狀的長嘴﹐極似中國 樂器中的琵琶,連同臉部都是黑色的,因而得名﹐另由 於其活動時姿勢優雅,而有「黑面舞者」的美稱。

  其通常出現於海岸、河口、沙洲等淺水地帶。白天 是黑面琵鷺的休息時間,黃昏以後,覓食活動才較為頻 繁。黑面琵鷺大多採集體行動的方式覓食,大夥兒一起將 長而扁平的嘴巴伸進水中掃動,掃中魚蝦後順勢往上一拋 ,再張口接住,成為極有趣的景象。平時除了睡覺和覓食外,黑面琵鷺也會互相嬉戲,或利用海水洗洗澡,彼此整理羽毛。

  黑面琵鷺在世界上的分佈範圍很狹窄﹐僅發現於東亞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帶。屬於遷移性的候鳥每年五月至九月間 在北韓、中國東北一帶繁殖育鶵﹐十月至翌年四月則飛至中 國東南沿海、台灣及越南等地渡冬。目前在渡冬區全世界僅 發現約七○○多隻﹐而在台南縣七股鄉轄內之曾文溪口北岸 堤防內﹐卻發現有族群數在五三○隻以上。

  黑面琵鷺白天主要於棲息地休息,而傍晚才外出附近魚塭覓食, 因此民眾前往觀賞黑面琵鷺,大都能一睹其芳蹤。目前有二個觀賞據點,一是曾文溪口舊堤東邊由臺南縣政府所設置之黑面琵鷺賞鳥亭,另一個據點則是相距不遠的十孔水門;為求順光以利清晰觀察黑面琵鷺,上午宜在賞鳥亭觀賞,下午則以十孔水門較為適合。每逢假日,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及臺南縣野鳥學會,皆會派駐黑面琵鷺生態定點解說員並設置望遠鏡,於賞鳥亭或十孔水門進行相關生態解說。


  除了黑面琵鷺之外,本區域尚可觀賞到
鷸科、行鳥科、鷹鷲科、鷗科、鷺科、朱鷺科等常見侯鳥逾一百四十餘種,可說是臺南縣濱海地區鳥類資源最豐富之一處賞鳥據點。

以上圖片: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提供

以下三張攝影作者:王銓程

 


      [官田鄉] 生態保育--水雉      
 
 

水雉素有凌波仙子的美譽,是台灣平原少數能展現婀娜多姿的沼澤水域鳥類。台南縣政府票選水雉為縣鳥之後,積極籌劃保護區,期能保育珍貴的凌波仙子。但隨著棲地環境日益被破壞,水雉將可能步上四十年前台灣梅花鹿的命運,從台灣平原消失,所以劃設水雉保護區,正是政府相關單位應積極運作的一件大事。

  全世界的水雉科鳥類共有六屬八種,而台灣僅出現一屬一種,而水雉科的鳥類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有墨西哥、美南、美中、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華南、台灣、澳洲西北部等地,如今台灣想看到水雉可能僅有在台南地區的少數平原水澤區(新營交流道、德元埤、火燒珠、烏樹林埤、及葫蘆埤等少數地區),或者與台南地區特有的菱角栽植區相關連地區,而其族群數量可能僅剩三十至六十隻。

  水雉主要棲息於池塘、湖泊、沼澤、菱角田及芡實田等水域地帶,由於其腳、趾、爪均長,可於水面上的植物葉上佇立、行走,姿態相當美麗。

 


中華民國野鳥協會提供
一、認識水雉
    日據時代被列為天然紀念物的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體長約52公分,主要分佈於熱帶、亞熱帶之濕地,台灣則位於水雉自然分布的地域北界。過去在本島各地均可見其蹤影,但近幾年來,因水雉主要棲息地大部份被改變為農田或建地,使得其族群數量大幅減少,目前已知之繁殖區只限於台南縣。水雉藍灰色的腳趾極長,展開時可將體重分散,故可輕巧地漫步在漂浮水面的植物上,華麗的外表加上優雅的姿態,博得凌波仙子美譽,且其主要棲息於菱角田,故又有菱角鳥之稱。

    主要棲息於池塘、湖泊、沼澤、菱角田及芡實田等水域地帶,以魚類、昆蟲、及植物之嫩葉、幼芽、種子為食,蜻蜓的幼蟲水蠆也是水雉的食物之一。繁殖季主要選擇有菱角、芡實等浮水植物生長的埤塘。非繁殖季對棲地的要求較彈性,浮水植物生長其上的埤塘、堤岸周圍有茂密芒草的埤塘,秧苗高度可供隱蔽的水稻田等都可接受。


    水雉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繁殖季通常從四月到九月,但是也有些特殊的例子是到十一月才結束,正好配合菱角成長季節。水雉一妻多夫繁殖,在面積小、環境不好的狀況下,是一夫一妻,當濕地面積大,最多可以看到一妻四夫。由於一妻多夫制,故雄鳥負責孵蛋,是鳥界少有的奶爸爸,雌鳥負責維護領域、追求、防禦的任務。每一巢蛋數通常為四顆,蛋梨形,殼古銅色,極為光亮美麗,重量約12克。孵蛋為期21-22日,幼鳥是早熟型,出生之後就可以跟著親鳥到處活動。

二、水雉相關保護工作
  經過二年多的努力,縣政府已辦理水雉保育的主要工作如下:
  1、 實施菱農保護水雉獎勵措施:
     目前已知水雉繁殖區主要位於私有菱角田上,因菱農與水雉每天近距離接觸,如菱農願意協助水雉的保育工作,則水雉的保護工作就算成功一半了,因此縣府為鼓勵菱農保護水雉,乃實施「菱農保護水雉獎勵辦法」,只要有水雉於其耕作地成功繁殖幼鳥,則依孵出之幼鳥數,每巢給予1-2萬元獎勵金(孵出幼鳥1或2隻獎勵金1萬元,3隻以上獎勵金2萬元)。本計劃自八十七年七月起至八十八年十二月止,由各鄉鎮市公所受理申請共18巢,經委託台南市野鳥學會調查,其中確為水雉有13巢(另5巢為紅冠水雞),成功孵化9巢,已核發獎勵金15萬元。


     本工作經二年來宣導,雖然第二年申請巢數有增加,但申請巢數與實際發現巢數之比例偏低(1998年4巢/34巢),探究原因可能是有二:(1)宣導未全面普及,部分菱農尚不知有獎勵計畫,錯失申請機會。(2)部分菱農害怕因申報而讓政府知道其土地有水雉棲息,其土地往後的利用會被限制。(曾經有民眾拿水雉孵化的相片欲申請獎勵,經告知須附土地相關資料後,就未再提出申請),因此往後辦理本項工作的重點將在於加強對民眾正確保育觀念的宣導,另採主動出擊方式,查明並拜訪有水雉築巢菱角田之菱農,宣導本獎勵措施,期使每一巢皆能受到菱農的保護。

   2、水雉生態、習性調查及保育宣導:
     要保護水雉,就要先瞭解水雉,因此縣府除已於1997年10月2日及1997年10月23分別舉辦「台南縣水雉保護區維生系統學術座談會」及「台南縣水雉保護區劃設協調會」外,目前在農委會及高鐵局經費補助下已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成大生物系、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及台南市野鳥協會合作辦理「台南縣平原濕地野鳥保育宣導計畫」及「水雉及其附近埤塘濕地保育計畫」,主要執行水雉的族群、繁殖狀況、生態習性及棲地狀況(水質、藻類、浮游動植物、兩棲兩爬、水生昆虫等)等調查,希望藉由瞭解水雉,來擬具更好的經營管理及保育措施。另在宣導方面,已進行了二梯次的教師研習會、編印宣導摺頁及水雉LOGO徵件活動。

     本工作目前進行尚稱順利,由調查資料中已逐漸瞭解水雉相關習性,而經費來源主要靠上級補助,本年度宣導計畫部分已由農委會補助並辦理中,至於研究計畫方面,目前已和高鐵局協商爭取補助中。


   3、 水雉棲地營造:
      水雉棲地之營造係高速鐵路環評決議承諾須辦理事項,本案經縣府出面協助辦理,在高鐵局、台糖公司、鳥會及濕地保護聯盟合作之下,目前縣府已於八十八年十二月正式承租位於官田鄉靠近葫蘆埤(水雉度冬區)東南方附近台糖地15.1320公頃,做為水雉棲地復育區,希望藉由此計畫重塑水雉的棲息地。該棲地之規劃及營造目前正委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執行中(實際執行單位為高雄鳥會),先期已於八十九年三月完成七公頃之營造,內含一大三小池塘,初期之水生植物以種菱角為主並輔以睡蓮、荷花、台灣萍逢草等,另八公頃已於四月動工,同年七月完成整個棲地營造工作。

     本(90)年度已進入第二年復育,第一年即吸引水雉前往棲息, 89年 5月25日,飛入第一隻水雉,其後陸續有水雉進駐,觀察義工於5月份發現水雉的最大量為8隻,6、7、8月開始有築巢的現象,到當年繁殖期結束共有4巢,且孵出5隻幼鳥。本年度成績更為顯著,目前共有19隻成鳥棲息,至七月底前已發現築巢17巢,其中10巢已孵出有23隻幼鳥。(因復育尚未完全成功,本區暫不對外開放)

     由於對水雉已逐漸瞭解,使得水雉棲地營造較顯樂觀,雖然目前已有水雉棲息及繁殖,但因本棲地主要係種植菱角及水生植物,整年是否皆有水源成為本項工作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所幸目前水的來源已獲嘉南農田水利會同意提供,惟考量整個灌溉路線,尚需配合整個台南地區農作時間而調配使用,因此並非隨時均有水可使用(冬天有缺水危機),其成敗尚屬未知。


三、結語
    水雉為台南縣民眾票選出來的縣鳥,縣政府有義務及決心來保育牠,惟各項保育工作尚有許多困難點,如經費、水源及民眾對縣鳥保育的認知等,均需克服及努力。縣鳥的保育工作是沒有休止符的,只可成功,不許失敗,除感謝並期望曾經幫忙的團體或個人繼續協助外, 縣政府將盡最大的力量去執行本項工作,使水雉能永續生存於台南縣。

 

 

相 關 連 結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七股溼地生態之旅敢言 林宗德、蔡明蓉《生活者主張》No.37-2,1998.2月。

黑面琵鷺棲息地-台南市野鳥學會提供生態解說。  

台南地區文史哲新聞剪輯 七股生態之旅。

台灣濕地... 七股鹽場、沙山、黑面琵鷺棲息地。

七股生態之旅 - 瀉湖區風景導覽。